第127章 赤身入大赤天,玄門太清徒(1 / 2)

玄妙之門。</P>

仿佛神遊星空,流淌在星河之間,來到了天之邊,另一層天觸手可及。</P>

萬千星河烘托著張百仁,億萬星辰圍繞著他的周身。</P>

卻見張百仁伸手觸摸著虛空,一層薄薄膜阻礙著張百仁的手。</P>

觸碰這層虛空之膜的張百仁,卻沒有強硬地突破。</P>

因為他發現這層虛空之膜並非有形之物。</P>

無形虛空之念。</P>

阻礙他的並非物質,也不存在任何物質上的阻攔。</P>

而是知障。</P>

認知之障,知識之障。</P>

就像是修行上的境界般。</P>

體悟這層虛無之膜,靈感滲透虛空,萬千信息彙聚於心田之間。</P>

關於這層特殊存在,作為玄門之門背後的第一層,張百仁才發現自己對它的認知其實很少。</P>

觸及虛空之膜,以無形之念,感悟認知之障,仿佛一條路出現在張百仁的眼前。</P>

沿途走在這條路,回看自己以往種種,才發現自己存在的缺憾。</P>

認知缺點。</P>

才是最大的收獲。</P>

往常對《道德經》以及諸般經典的認知,不斷地在腦海中徘徊。</P>

吾日三省吾身。</P>

種種道和理不斷地在腦海之中交織。</P>

一一印證自身的缺憾,從群書之中尋找道與義,幡然而醒悟。</P>

腦海不斷地運轉,參悟著各種道經。</P>

除了《道德經》《黃庭經》之外,還有各種道家、佛家、儒家等等百家經義。</P>

到了張百仁這一階段,他的認知已經得到提升。</P>

華夏古文化其實根源是相同的。</P>

尤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各家思想出奇吻合。</P>

追溯源頭,可以找到《易經》的影子。</P>

從易經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P>

更不論易經對儒家的影響。</P>

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P>

張百仁也隻能看到普通版本的周易。</P>

“吾之根基是《道德經》所衍生出來的太清法,諸般經義,也隻能成為我的養分。”</P>

太清法到了今天,已經達到一種瓶頸。</P>

張百仁自認為可以突破太清法,進入他認知上的第二重天。</P>

跨入玄妙之門第二重,看到天外天景色。</P>

但認知障的出現,隻能說他參悟諸般經義之道的深入認知,尚且欠缺。</P>

“唯有認知不足,方能找尋道的方向,繼續前行。”</P>

肉身法,法術道,此兩者都沒有任何的問題。</P>

唯獨境界認知,知識底蘊的積累,尚且欠缺,需要彌補。</P>

否則,冒然踏入金丹之境,凝聚出獨屬於自己的大道金丹種子,實力是會往前跨一步,自己也會踏足另一境界,看到另一種天地。</P>

但想要回頭看到身後的不足,卻變得異常艱難。</P>

修道就像做人一般,明知道自己人生還留下遺憾,但已經沒有後悔藥彌補過往的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