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章 方繼藩入聖啦(1 / 2)

弘治皇帝聽到此處,眉一挑。</p>

他猛然意識到了什麼。</p>

這百官之中,也有為數不少的新學弟子,也在此刻眼前一亮。</p>

他們陡然之間,像是明白了一點什麼。</p>

這……難道就是傳說之中的知行合一?</p>

弘治皇帝打起了精神,凝視著方繼藩,越發覺得方繼藩不簡單,不由道:“這樣說來,這是方卿家有意為之?”</p>

“陛下。”方繼藩侃侃而談道:“這世上有的是人將這學問做到精深。可是……要將這學問化繁為簡,卻同樣也極不容易。兒臣這樣的才學,想要寫出一部這樣在彆人眼裡的粗鄙之書,那就更加難了。”</p>

“……”</p>

弘治皇帝恍惚,下意識的道:“繼續說下去。”</p>

方繼藩便又道:“為此,兒臣是搜腸刮肚,這可比寫一部《春秋》更難幾分,為什麼?因為首先,兒臣要將自己的智商降到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一樣的水平,眾所周知,兒臣這些年,每日讀書,不說與孔孟相比,卻也比尋常的大儒要高明的多了。因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兒臣是苦不堪言,為了作出這部《明頌》,首先要做到的,便是體察這禮部尚書周坦之口中所輕視的粗鄙百姓們識文斷字的水平到了何等的地步,兒臣要將自己,拉到和他們一樣的水平。”</p>

“譬如……兒臣要做到,這部書中,絕不能出現一個生僻字,因為尋常的百姓,一輩子能識的字,是極有限的。他們能認識的一些字,大多都是從錢鈔、借據、春聯亦或者是自己的姓名,或是村頭的牌坊中來,正因如此,兒臣將這些列為常用字,除此之外,儘力做到所有的文字越簡單越好。”</p>

弘治皇帝聽到此處,此時不由自主的開始設想自己是個從未進學過的尋常百姓,百姓們能認得的字,肯定是有限的,他們能接觸的字,就更加有限了。</p>

他猛的抬頭,不禁道:“來人,取那明頌來。”</p>

明頌很快就擺在了弘治皇帝的案頭上,仔細一看,弘治皇帝果然發現,幾乎所有的詞句,都儘力的使用了常用字,此前他並沒有察覺,現在卻突然發現,若是寫文章,每一處都儘力用生僻的字眼,固然是不容易,可若是每一句話都用簡單的字眼,同樣也是不容易的事。</p>

這裡麵所花的心力,是何其的大!</p>

方繼藩又道:“除此之外,兒臣為了保證他們認識其中的字,勉強能夠看懂,那些詩詞歌賦,以及對仗、排比,自是儘力能不用便不用,而是竭儘所能,將所有的詞句,改為人們的常用語,百姓們怎麼開口說話,這明頌之中就如何的寫。就如這個豕,曆來書麵上都是這樣用的,可兒臣察覺到,百姓們就愛稱其為‘豬’,哪怕是有禁令,官府也無法改變百姓們的慣性,於是……兒臣便鬥膽,索性將其書為豬。”</p>

“文人們修書,問人吃飯,叫食否,可百姓們,平時並非是這樣說話的,這是士人們的言語,兒臣呢,直接將其改為,你吃了嗎?如此……百姓們固然有些字不太認識,可若隻認識其中一兩個字,大抵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算出這是什麼意思,如此一來,他們便會記下那些不認得的事,同時,又能勉強讀懂書中的內容,可謂是一舉兩得,有何不好?”</p>

歐陽誌此時,已是反應了過來,眼裡透出了精光。</p>

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問啊。</p>

恩師此舉,真是形象生動,讓自己終於弄明白了新學的奧義,吟詩作賦,這詩詞歌賦中,有多少體恤百姓的詞句,可是……這些矯揉造作的詞句,固是千古絕句,又如孟子之乎者也一通,大呼民為本。</p>

可問題就在於,無論是孟子,還是這些憫農的文人墨客們,這些話,統統都是向統治者和士大夫們說的,這更像是一種上位者居高臨下的憐憫同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