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明軍最後的精銳(1 / 2)

洪承疇想要在天津打一場戰略決戰,而且還不是單純的守城作戰,而是一場覆蓋守城,大規模野外戰鬥的會戰,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手中的騎兵優勢重創楚賊。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而很不巧,對麵的楚軍統帥李成通陸軍上將,也想要通過一場大規模的會戰,一舉滅敵,進而徹底的解決北直隸一帶的戰事,緊接著迅速推進到山海關一帶,避免後續可能出現的東擄入關帶來的風險。

雙方的戰略目的不一樣,但是卻是導致了他們做出了共同的選擇。

七月二日,楚軍第三軍匯集在天津以南大約七十公裡外的青縣裡。

隨後多日,楚軍的騎兵部隊和明軍騎兵部隊在天津到青縣的這一片區域裡多次交戰,互有勝負。

七月六日,得到消息後調轉方向增援而來的第二軍各部三萬餘人也抵達了青縣。

此時,青縣周邊地區,匯集的楚軍兵力已經有兩個軍,包括了三個新式師,兩個舊式師,三個騎兵旅,兩個大編製的臼炮團以及一個重炮團。

總兵力達到了八萬人左右。

這個兵力,其實和對麵洪承疇手底下的戰鬥兵力差不多,洪承疇雖然號稱二十萬大軍,但實際上總人數也才十二萬人出頭,如果拋開那些民夫青壯的話,作戰兵力其實隻有八萬人左右。

雙方在兵力對比上,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楚軍在騎兵上略有不如外,在步兵和炮兵上,不管是從士兵素質還是從裝備水平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騎兵方麵,楚軍方麵的騎兵主力是三個傳統騎兵旅,總數大約四千騎,這四千騎兵都是傳統邊軍騎兵模式的騎射騎兵,其中大部分都來源於江北投誠的邊軍騎兵。

此外還有五個師屬騎兵團,而楚軍裡的師屬騎兵團一直都是數量少而且質量差……,這五個師屬騎兵團加在一起也才兩千多騎,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吊子,還有部分大約五百多是配屬了短管遂發長槍的火槍騎兵,另外一千五百多騎,則是配屬遂發手槍,馬刀的輕騎兵。

楚軍在青縣一帶匯集的騎兵總數,大約在六千五百騎左右,數量上遠遜於對麵的明軍騎兵。

精銳騎兵戰力上,也是有所不如。

楚軍的三個騎兵旅的四千精騎,還是很難和祖大壽麾下的四千關寧鐵騎相提並論的,不過差也差不到那裡去。

而在普通騎兵上,楚軍因為大規模採用騎兵手槍以及騎兵長槍,有時候打起來撲成狗,被敵人一個衝鋒就被衝散了,而有時候用得好了也挺好用的。

騎兵之間的對比和交戰,楚軍整體上處於下風,但是也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真打起來還要看雙方將領對騎兵運用,誰也不敢說就有絕對把握。

但是,除了騎兵上有所劣勢外,楚軍在其他方麵都占據幾乎絕對的優勢。

火炮上,楚軍五個師的師屬炮兵,再加上兩個臼炮團以及一個重炮團。

臼炮這種東西,儘管在大規模野外會戰,尤其是遭遇戰裡沒啥大用,但是如果後期楚軍一路順利殺到天津城下,和對方進行比較漫長,對眾多據點進行吩咐爭奪的時候,這些臼炮可就能夠發揮出來巨大的作用了,一陣臼炮炮擊過去,什麼堡壘據點都得被炸成碎片。

處於同樣情況還有重炮團裡的八門十四斤加農炮,這種火炮本來是為海軍戰艦而研發生產的艦炮,後續也用於部署各沿海沿河炮台,作為要塞火炮使用。

身管倍徑足足有二十五倍之多,口徑達到了一百三十五毫米,採用青銅鑄造的火炮足足兩噸多,全炮還要更重一些。

除了十四斤加農炮外,重炮團裡還有十六門九斤加農炮,這個九斤加農炮雖然口徑和陸軍的九斤野戰炮一樣,都是一百一十五毫米,不過炮管更長,身管倍徑達到了二十四倍,這玩意其實也是海軍戰艦上或要塞上用的加農炮。

不過在東進戰役開始,陸軍方麵就陸續把這些重炮用於攻城作戰,北伐戰役同樣也準備了一批這種重炮用於攻城,在揚州戰役,淮安戰役裡都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北上的時候,這個重炮團被編入了第三軍北上作戰。

這些重炮,是楚軍為了幽州城攻堅戰乃至後續可能的入遼東作戰而準備的。

除了八十多門四十八斤臼炮以及二十二門重炮外,剩下的則是大批師屬火炮了。

而這些師屬火炮,其實才是即將爆發的天津會戰裡的主力火炮,那些什麼重炮,大口徑臼炮看著威力大,似乎很牛逼一樣,但是這些火炮都有著缺陷。

臼炮精度太差,而且機動力不咋地,射速更是非常的緩慢,除了圍城攻堅戰裡能夠讓這些大口徑臼炮,擁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裝填射擊,並進行幾乎毫無精度可言的覆蓋式炮擊外,在其他戰場裡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重炮倒是不存在精度差,射速慢這些缺陷,但是機動性實在太渣。

在路況良好的官道上進行機動都還好,用多一點騾馬總能拉著走。

但是誰家打仗,專門奔著官道去的啊……

大部分戰鬥,尤其是野外會戰,那可都是在荒山原野裡,這些地方可沒有什麼成型的道路,你想要把好幾噸重的重炮拉倒前線,基本都要當場修一條路出來,然後再構築炮兵陣地開火……說不準前頭仗都打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