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統治根基(1 / 2)

羅誌學在承順二十九年下半年進行的北巡順利結束後,羅誌學也回到了金陵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無錯章節閱讀】製

但是北巡雖然結束了,但是北巡的後續影響卻是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受到諸多關注的保障工人群體利益的問題,之前還在北巡的時候,羅誌學就進行了公開演講,並且以聖旨的方式向全天下公布。

聖旨上說要切實保障工人群體的利益。

為此,大楚帝國裡的若乾高級官員們陸續遞交了奏摺,奏請製定最低工資以及最長工作時長。

對於這些奏摺,羅誌學一律採取了留中不發。

但是基本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會知道,既然天子之前已經提到過要提高工人群體的福利待遇問題,那麼就不會真正的反對。

如今的留中不發,更多的還是想要摸清楚更多臣民的意見,考慮利弊,最終得出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來。製

因此,羅誌學回到金陵城後,帝國中樞,乃是地方上依舊還有人關注這件事。

事實也和不少人猜測的一樣,羅誌學肯定是要提升工人福利待遇的,這甚至都不是說羅誌學真正的關心可憐工人群體。

而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帝國的統治根基!

提升工人福利待遇,這涉及到了帝國統治根基的問題,這可不是說瞎說的。

大楚帝國的統治根基是什麼?

如果是帝國早期,尤其是推翻前明王朝之前,這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軍隊!

因為大楚帝國這個帝國,其實是建立在當年的保鄉軍,後來的帝國三軍之上的。製

先有了軍隊,然後才有的國家!

這一點就是事實,甭管你說眾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大楚帝國這個國家,羅誌學的皇帝寶座,都是建立在當年的數十萬軍隊之上的。

其他所有的一切,甭管是發展的工商業,還是優待農民,屯墾開荒,搞水利設施等等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支持軍隊打仗。

這從當年大楚帝國中央財政支出裡,軍費占據絕大部分支出就可以看的出來。

但是這種情在推翻前明王朝,尤其是乾掉了東擄之後就逐漸發生了轉變,雖然說軍方還在斷斷續續的彈壓清剿西南地區的土司,並陸續和外部的各國土著們作戰,並且還把準格爾給滅掉了。

但實際上從推翻前明王朝之後,大楚帝國的高層工作重心實際上就已經轉移到了民生恢復,工商業發展上來了。

戰爭,已經不是主流了。製

說白了,那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已經從打天下變成了治理天下。

而如何治理天下?

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但是你拋開所以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麼就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維持統治!

強行推廣統一農業稅,持續展開多年的農業發展計劃,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打壓士紳地主,扶持新型工商業,發展地方經濟。

甚至到後麵的持續擴張等等。

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維持統治而已。製

而要維護統治,那麼就不能讓人反抗,嗯,不願意反抗和不敢反抗都是一個效果,你用那個都可以。

當然,兩者相加效果最佳。

大楚帝國的幾乎所有對內甚至對外的政策,都是出於這兩點:民眾不願意反抗以及民眾不敢反抗!

後者相對簡單一些,保持持續的高壓軍事威懾就可以了!

很多帝國內的普通人都很少關注的一點,這些年大楚帝國雖然持續對外征戰,但實際上外派的兵力其實都不多,大楚帝國光是陸軍就有一百五十多萬人的規模。

這一百五十多萬人的陸軍裡,外派到北美洲的不過幾千人,南洋不過兩三萬人,緬甸、印度加上非洲多一些,但是也就五六萬。

跨洋海外地區派駐的兵力,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十萬人。製

西北那邊的邊疆地區多一些,但是中亞以及西西伯利亞加起來也就十多萬人的規模。

那麼剩下的將近一百三十萬的軍隊都部署在那裡?

帝國腹地!

西南區域,包括青康、雲貴、四川地區就有二十多萬兵力。

而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也是軍方的重兵布防區域,六萬多萬的近衛軍,超過三十萬的陸軍兵力,沿著長江兩岸進行部署。

其中襄陽、漢天武昌、長沙、九江、安慶、應天府、揚州、鎮江、江陰、吳淞都是楚軍重兵駐紮的區域,每個地方至少都會有一個乙等常備師甚至甲等戰備師駐防。

還有帝國南方的閩浙,兩廣地區也有不少的兵力。製

北方就更不用說了、陝西長安,河南鄭州、江北徐州、河北天津、東北瀋陽都是楚軍重兵布防的區域。

不僅僅是戰略要地,大城市布防區域,實際上大楚帝國在每一個縣裡都會駐防一定的正規軍,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人,雖然這些地方地方兵力都是丙等守備部隊,但是依舊是正規軍。

大楚帝國在本土腹地裡部署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是為了什麼?

難道是防禦外敵?

別搞笑了。

這年頭,哪有什麼外敵能夠打到大楚帝國的本土腹地啊……

這些數量龐大的正規軍,更主要的作用其實是用來對內彈壓,威懾一切潛在的反叛勢力的。製

擺上一百多萬的大軍,就是為了告訴那些潛在的野心家,甚至是一些對社會不滿的普通人:別搞事,不然把你全家的骨灰都楊了。

這就是『不敢反』。

不過軍事彈壓和威懾,這隻是最後一道保險,甚至是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東西,要想真正的長時間的維持統治,還是需要讓人們不願意反。

如果能夠好好的生活,除了神經病,野心家外,普通人誰會願意玩造反啊,嫌命長啊。

絕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希望能夠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如果日子能夠過的稍微好一些,那麼就更好了。

而大楚帝國的一係列對內對外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讓人們不願意造反這一目標而推動。

製定統一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扶持農業發展等等,並不是大楚帝國的高層官員們真的關係這些泥腿子的死活……人家是高高在上的新權貴,怎麼可能真的關心這些泥腿子的死活。製

兩者都不是一類人!

帝國的權貴階層們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目標很簡單的,讓農民們能活下去,甚至吃好喝好住好穿好,這樣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流民甚至起義軍。

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表麵上是楚軍推翻的,但實際上在楚軍崛起之前,明王朝就已經千瘡百孔了,西北區域的各路義軍都快要把明王朝的根都給刨了……哪怕是沒有楚軍,按照當年的情況,陝西起義軍最後也能把崇禎逼死在煤山上。

這些教訓,大楚帝國高層們可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大楚帝國的高層對流民以及潛在的起義軍是極為警惕,所以才會有一旦某個地方受災後,帝國就會迫不及待的搞各種賑濟救災,甚至把災民一股腦轉移到其他地方搞移民。

就是為了避免大規模流民的出現,進而避免起義軍的出現。

過去二十多年來,大楚帝國不遺餘力的發展農業,改善農民們的生活狀況,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在大楚帝國裡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饑荒,更沒有產生過大規模流民。

因此在農民問題上,大楚帝國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製

當然也不是沒有代價,比如前明時期各種牛逼的地主士紳階層被打壓的幾乎滅絕了,尤其是早期那些年,大楚帝國各地方的官府,三天兩頭就找藉口對治下地主玩抄家滅族……其中用的最多的藉口就是偷稅漏稅了。

而殘存下來的少量地主們,也是在這個過程裡被迫放棄大量的土地,轉移到了工商業上麵來,繼而演變為了大楚帝國的新工商階層的一部分。

所以嚴格上來說,大楚帝國治下,如今已經沒有了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階層,頂多就是有一些小地主,富農而已。

而這些消失的地主階層,他們的利益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轉移到了農民身上。

諸多政策下來,才有了大楚帝國如今廣大農民們的良好生活水平,雖然不至於完全擺脫貧困,甚至相當多的農民家庭都做不到常年吃飽飯,但是依舊要比任何一個傳統封建王朝時期好要的多。

並且後續還會有一係列的政策推進,明年開始就會展開第六期農業發展計劃。

農民這個基本盤,大楚帝國是抓的非常牢固的。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