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心有靈犀(1 / 2)

明左 鶴城風月 1427 字 2023-04-10

明代儒學的發展,本來在明末時,應該進入一個大高潮。

如同西方的文藝複興那樣,經曆過複古風潮之後,完成徹底的蛻變。

奈何曆史和中國開了一個玩笑,更野蠻、更暴力的少數民族政權改變了華夏的思想走向。

從野蠻走向封建的滿清政權,能夠很好地學習舊有的製度,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極限了。

不能指望他們一下子超越時代,成為引領華夏前行的領頭羊。

這個任務,還得交給當下的學者們來做。

南下的路上,針對江南的儒學現狀,左夢庚、劉宗周、李邦華、黃宗羲等人沒少進行交流。

縱觀有明一朝,思想潮流的前端,始終都是在江南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江南發達的商業社會,給了思想騰飛的平台。

這裏本就不是依靠土地來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因此舊有的封建思想一直在這裏比較薄弱。

當深受商業經濟影響的東南學者們發現問題後,必然會去探索和研究,從而發出新聲。

劉宗周之前和之後,都還有無數的學者嶄露頭角,以激進的思想啟發著世人。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相信再過數十年,華夏大地上一定會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何在江南傳播思想,進而影響全國,無論是左夢庚還是劉宗周,對此都十分重視。

他們的陣營現在還不到發出屬於自己聲音的時候,那麽就需要一點技巧。

身為大宗師,劉宗周巧妙地找到了儒學的弱點。

那就是行動力不足,並且脫離基層。

不管儒家的學者們如何吹捧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但根本的問題是,該如何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自始至終都沒有切實的辦法。

儒家的學說除了能夠塑造倫理、道德之外,對於實事的幫助微乎其微。

劉宗周從此入手,左夢庚跟著補刀,一下子就擊潰了舊有思想體係的維護者方嶽貢。

接下來,就是劉宗周的個人表演時間。

洋洋灑灑三個時辰的講學,聽的所有人如癡如醉。

最重要的是,劉宗周講學的內容,並非是空洞無物的理論,而是結合了實際。

這些原本也是劉宗周的弱點,但是在臨清的這段時間,深受左夢庚影響後,劉宗周深入各處,用理論結合實際來不斷磨礪自己的思想,已經漸趨圓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然義與利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萬民福祉、百姓生息,此非利耶?此利重乎?”

眾人深思,並且深以為然。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數生靈往返奔波,不就是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鹽嗎?

可這樣的利重要嗎?

當然重要,而且最為重要。

否則的話,當百姓們生存不下去,揭竿而起推翻王朝暴政,此乃必然的結果。

一如西北的農民起義。

“百姓安康,國家安定,皆為利也,亦為大利。大利既大義,君子當明之而求之,方不負所學也。”

運用左夢庚教授的辯證分析法,劉宗周將古人嚴格區分對立的義與利結合到了一起,偏偏理論上又無懈可擊。

無數儒家子弟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天下,以何為準?

當然是物阜民豐、天下太平了。

為何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始終為人所津津樂道?

不就是此般情景嘛。

“民富則國強,國強則安寧。誰能以所學助力民眾富強,則必為千古聖人。諸君,還望摒棄空談闊論,腳踏實地,不求聞達於天下,哪怕繁榮一方之水土,也是我輩士人治天下之責。”

劉宗周終於把大坑挖好了。

他號召廣大士人、官紳、百姓把儒學和日常的生產生活聯係起來,用儒學來促進生產。

問題是儒學這玩意兒能做到嗎?

必然是做不到的。

而一旦有人這麽做了,又發現做不到,那麽肯定會反過頭來質疑儒學,從而進行思考。

既然儒學改進不了生產工具,既然儒學提升不了生產效率,那麽也就意味著儒學並不實用。

以此推斷,儒學便不算實學,又與往聖先賢“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倡導相違。

時下諸人,沒有一個察覺到劉宗周的陰險,相反全都對他的理論信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