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遼東局勢(2 / 2)

明左 鶴城風月 1457 字 2023-04-10

最終,在寧完我的建議下,秉承著“參漢酌金”的原則,黃台吉設立了六部。

六部的職能劃分,基本上和大明一樣。而總領六部的人,則為後金貝勒。

但貝勒總領並不管實務,六部的真正執行者為承政。

承政由黃台吉任命,並且隻聽命於他,不接受本部貝勒管理。

這一舉動,實際上架空了貝勒在六部的實權,讓黃台吉往皇帝集權的方向又跨近了一步。

黃台吉任命的承政,全都是後金年輕一代。原本的貝勒們,權力正在衰退。

看到這裏,左夢

【重要提醒】

庚有些明白情報部的意思了。

他思來想去,在莽古爾泰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然後交給了情報人員帶回去。

另一份情報,則引起了左夢庚的重視。

自從一月份到遼東走馬上任後,孫承宗積極準備,同時降服了祖大壽。

完成了初步部署,孫承宗開始了他的策略。

然而到了朝廷那裏,孫承宗的計劃卻被修改了。

孫承宗的本意是加固錦州一線的防禦,然後由朝廷提供軍費,待練出精兵後,再圖謀進取。

可這個計劃報上去,急功近利的崇禎顯然很不滿。

內閣首輔周延儒洞悉崇禎心思,一心謀取聖眷的他開始亂來。

後世說起大淩河之戰,對孫承宗批評的聲音非常多。更有人以此來評價孫承宗徒有其名,是導致遼東局勢惡化的元凶。

可隻要認真鑽研史料就會發現,大淩河一戰孫承宗其實有點無辜。

首先修築大淩城這件事,可能不是孫承宗的主張。

大淩河之戰的開端,源於孫元化和遼東巡撫丘禾嘉的建策。

孫元化的意見是,撤銷各個島上的兵力,移駐到山海關外,並相機收複廣寧、金州、海州、蓋州。

史料裏的記載,這個建策非常粗略,似乎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如果將其形容為縮回拳頭、再打出去,更容易理解。

遼東巡撫丘禾嘉則建議用海島之兵,收複廣寧、義州、右屯三城。

兩大巡撫意見相左,兵部尚書梁廷棟拿不定主意,自然要諮詢孫承宗。

孫承宗是怎麽說的呢?

史料記載,孫承宗言:右屯城已隳,修築而後可守。築之,敵必至。必複大、小淩河,以接鬆、杏、錦州。錦州繞海而居敵,難陸運。而右屯之後即海,據此則糧可給,兵可聚,始得為發軔地。

後世研究曆史的人,多以這段話來斷定,修建右屯和大、小淩河城是孫承宗的意思。

可是對孫承宗這段話做一個細致分析的話,是這樣的:

第一,廣寧、義州,暫且不修;

第二,右屯重要,距海較近,便於運糧,應先築守。但修築右屯,敵軍必來爭。

第三,為保右屯,還要修小淩河城與大淩河城,以成為其犄角。

第四,大淩河城、小淩河城、右屯衛城、錦州城,以及鬆山、杏山、寧遠縱串連接,加強寧錦防禦體係。

當上司提出了一件很難辦、並且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務時,身為下屬不想去做,該怎麽阻止呢?

孫承宗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令人會心一笑?

隻可惜,這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國政大事,並不能令人笑的出來。

孫承宗碰到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上司,他的辦法沒有成功。

【廷棟力主之,於是有大淩河築城之議。】

於是,修築大淩河城的決議,在朝廷裏被通過了。

這件事真的是梁廷棟的主意嗎?

另有一份史料,可以證明孫承宗的無辜。

大淩河之戰後,兵科給事中孫三傑上了一份奏疏。

【延儒首據揆路,欲用其私人孫元化、丘禾嘉而無術,則屬梁廷棟藉破格用人之說,以為先資。明知元化、禾嘉無功,而冒節鉞,不足服人,則設為複廣寧,圖金、複、海、蓋之議。既而一事無成,懼乾嚴譴,於是密主大淩之築,聊以塞責。奉舉國之精銳,付之一擲。第罷樞輔孫承宗以結其案,而丘禾嘉忽焉山、永,忽焉京卿矣!延儒之脫卸作用,何其神也!】

這份奏疏裏,直指周延儒、梁廷棟、孫元化、丘禾嘉等人的責任。

甚至從這份奏疏裏,可以看出孫元化為何會被崇禎處死。

恐怕並非他招攬的東江鎮叛變那麽簡單,孫元化在大淩河之戰裏的作為應該也是一項罪過。

【重要提醒】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