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庫頁島(2 / 2)

明左 鶴城風月 1313 字 2023-04-10

這裏就是後世的外高橋一帶,不過如今全是荒郊野嶺,了無人煙。

加上長江口的海防已經全部被鬆江府的商人買通,因此這裏發生了一切的當地官府一無所知。

岸邊的燈籠火把照亮的如同滿天星一般,也不存在任何擔心。

鬆江府的商人們準備了三千多人的隊伍過來搬運棉花,要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棉花全部卸船並且運走。

“如今鬆江的氣氛愈發緊張,那些生意受到影響的織戶每日都在鬨,估摸著用不了多久,那位方知府也會對我等動手。”

徐驥和潘雲龍親自迎到海邊,將鬆江府的情況一一告知廖中堅。

他們這些商人,最怕坊間和官府風吹草動了。

如今能夠依靠的,隻有遠在山東的左夢庚。

廖中堅傳達了左夢庚的意思。

“如今工廠已經在鬆江府遍地開花,更有無數人口在工廠中做工為生。這些人已經成為了工業化的受益者,肯定不願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這些就是實力,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改天換日未嚐不能。各位隻需堅持數月,待我山東打通海上路線,海軍訓練成型,則鬆江府穩如泰山。”

徐驥大悅。

“如此一來,我等便有了抓手。”

眼前著卸貨如火如荼,廖中堅拱手告辭。

為了保證航路暢通,必須要去拜會鄭芝龍這個東海龍王。

脫離船隊,廖中堅孤身南下。

次日黎明時分,舟山島已經依稀在目。

“把旗掛起來。”

“鄭”字旗掛上桅杆,福船朝著舟山島徑自行去。

還未靠岸,便吸引了數不儘的目光。

明代初年,湯和奉命署理東南防務。他部下有兩個將領在秀山島乾預當地居民的民事糾紛,結果被打死了。

湯和大怒,奏請朝廷,說“昌國居民外結倭寇,內多盜賊,是不可教化之頑民。”

這樣的地方,是邊防大患,執意要撤廢縣治,將島上的居民遷走。

朱元璋聽信了湯和的奏報,下詔廢除昌國縣,將所有島民悉數驅趕遷移到內地。

詔書下達後,昌國州紫微嶴人王國祚以為大謬,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說理,力陳舟山島民不可內遷的理由。

為此,朱元璋作出調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

即城區四裏內的五百四十七戶,八千零八十五人可以留下,其餘四十六島居民全部趕往內地。

這就是舟山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海禁。

昌國縣廢後,史書開始稱昌國為舟山。

“舟山”一名來自民間,或以為本島“山形如舟”而得名,或以為“漁舟雲集於此”停泊而得名。

遷徙的命令雖然頒布實施了,縣治也沒有了,但實際上不少居民陸續返島,逐漸打破了限製。

沿海漁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或為避風,或為淡水食品的補給。

至明嘉靖年間,舟山群島又有居民六千餘戶。

雖無縣治,但規模已遠超一般府郡。

廖中堅漸漸靠近碼頭,目光所及,但見舟船如鱗、白帆如雲,鋪滿了大海。

個中繁華,又有異域風情。

岸邊、船上,漢人有之,倭人有之,朝鮮人亦有之,就算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也不稀奇。

此時這些人毫不例外,都在盯著靠近中的“鄭”字旗。

東海之上,這麵旗幟代表著什麽,人人清楚。

當船靠岸時,早有人懶洋洋地走來。

乍暖還寒的天氣,此人卻極為彪悍。

隻穿了一條犢鼻褲,光著胸膛,渾身上下古銅色中呈現油光,一看就是水中蛟龍。

“從何而來?緣何掛我鄭氏之旗?”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