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兩淮一害(2 / 2)

明左 鶴城風月 1045 字 2023-04-10

特別是明朝中葉開始,兩淮地區的水患就連綿不斷。

【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裏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

這一段描寫,道儘了兩淮地區百姓的心酸。

隻可惜明王朝統治者的眼中完全忽略了百姓們的心聲,用這裏的犧牲換來了北方的穩定。

左夢庚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鼎鼎有名的洪澤湖就是因為黃河奪淮而形成的。

貫穿整個明朝的黃河水患,始終是兩淮地區無解的難題。

不管是劉大夏,還是潘季馴,哪怕全都殫精竭慮,想儘了辦法依舊無法根治。

究其原因,對於明朝來說,黃河並非是水利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當初潘季馴治河的時候,為何會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

並非是因為這個策略最好,而是因為萬曆皇帝需要確保中都鳳陽的安危,逼得潘季馴隻能這麽乾。

雖然當時黃河著實穩定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河床的不斷抬高,兩岸的決口情況日漸增多。

萬曆朝的最後二十三年,黃河決口了十八次。

而每一次都將兩淮地區變成了一片汪洋。

受苦受難隻有百姓。

蹲在黃河大堤上,用手抓起鬆軟的泥土,左夢庚憂心忡忡。

“這條河就不該出現在這裏。”

在他看來,黃河奪淮絕對是一個天大的悲劇。

雖然看起來這是自然的選擇,但是卻給這片富饒的土地帶來了災難。

究其原因,隻在於兩淮地區原本有淮河的存在,並不缺水。黃河的到來,讓這裏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載能力。

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禍才是最不可原諒的。

不但朝廷要確保運河安危,犧牲了當地,兩淮強大的鹽業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其實如果想要解決黃河水患的問題,最實際的做法就是給奔騰洶湧的黃河找到一個入海口。

原本在淮安以東、安東一帶,通過漣水河道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但是朝廷裏負責鹽業的官員和兩淮地區的鹽商卻不答應。

原來從鹽城經過泰州、再到通州,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那就是大名鼎鼎範公堤。

這道堤壩是宋代名臣範仲淹所修建,有效的減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襲,保護了當地。

可是經過數百年的滄海桑田,一個尷尬的情況出現了。

隨著海邊的泥沙淤積,陸地麵積不斷向著海中延伸,導致範公堤慢慢遠離了海邊。

到明宣宗的時候,範公堤距離海邊已經足足有三十裏。

現如今呢,比起弘治八年的時候又增加了二十裏。

多出來的這五十裏土地,便成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鹽產地。

光憑這些鹽田,就為明朝帶來了豐厚的稅收,也造就了兩淮鹽商的豪富。

朝中主持鹽業的官員、兩淮依靠鹽業暴富的商人全都勢力強大,豈容飯碗淪為泄洪之地?

於是就在這樣的人禍之下,著實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造成了這裏窮困潦倒的局麵。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