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界溝(1 / 2)

紹宋 榴彈怕水 2122 字 23天前

建炎元年的冬季,以黃河為分界線,大河兩岸到處都有人在南下,宛如想要追隨候鳥的足跡一般。

隻不過,其中有人主動,有人被動,有人是發起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則是被驅逐者,然後有人意氣風發,有人狼狽不堪,有人黯然神傷,有人麻木不仁罷了。

十月中旬這一日,就在哭成撒潑狗的張顯被湯懷綁在馬上,然後親手按著上了渡船的時候,幾乎是同一天,相隔數百裏的地方,我們的趙官家也像一個隻會思考的可達鴨一樣開始了麻木的遷移。

趙玖和整個大宋行在真不是被金軍嚇走的。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金軍,最起碼金兀術和完顏撻懶的那支東路軍尚在河北,他們第一階段的攻擊目標也是大宋京東兩路(山東地區),以及尚未陷落的河北孤城大名府;相對應的,趙官家他們也還真沒看到金軍東路軍的影子。

唯一的跡象是東京留守司那裏,樞相領東京留守宗澤發來文書,說東京形勢嚴峻,尤其是東京西麵的側翼金軍越來越多,應該是金軍西路軍要發動新的攻勢。但這個時候,除了趙玖外連李綱都不信他的話了。

沒錯,李綱終於回來了。

這位主戰派的旗幟人物從靖康元年算起,一年半內標準的三起三落,小一半時間都在貶斥和被征召為宰相的路上,堪稱朝廷主戰主和的風向標。

而這麽一位人物,一旦到來,又少了一個存心與他爭權的趙官家,那以他的威望和能力,以及那連趙官家耳朵繭子都磨出來的剛愎性格,或者說‘震主之相’,甫一來到行在,自然立即就掌握了大政上的主動權。

這次遷移,就是他主持的——都別說了,既然要用臣,那就得往南陽去!

反對者當然很多,行在這裏揚州派的擁躉太多了,揚州也太吸引了……但架不住副相呂好問是個好好先生;同知樞密院的汪伯彥現在恨不得李綱看不到他;新的禦史中丞雖然挺討厭李綱,但是在選陪都這個方案上偏偏和李綱不謀而合……因為去南陽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南陽觀察形勢,看看能不能聯係到西軍,最終進入洛陽或者長安。

便是趙玖心裏也清楚,從理性上來說,這個方案和去揚州一樣都是有可行性的過渡方案,隻不過一個是要尋求江南的財賦為根基,一個是要尋求西北的軍事潛力為根基罷了。

於是,遷移立即就毫無阻力的開始了,趙玖一言不發的隨大部隊一起動了身,這位趙官家幾乎懷著某種羞恥感、畏懼感、茫然感、好奇感、振奮感並存的複雜心思第一次離開了明道宮,離開了亳州。

但大隊人馬離開亳州,往西南方向行不過百餘裏,剛一進入京西北路的地界,也就是項城和萬壽中間某處的時候,卻又在潁水畔重新停了下來,因為前方有叛軍攔路。

如今中原到處是叛軍,出了這樣的事倒也不足為奇,而這支首領喚做丁進、被稱為淮西賊的叛軍趙玖等人也心知肚明,因為他幾乎是在趙官家和李綱眼皮子底下發展起來,就是前一陣子剛剛起勢的,本就在剿滅的計劃之中。

唯獨這支叛軍發展迅速,短短月餘就沿著淮河上遊支流控製了大量城鎮,此時又進逼潁水,擋住了往南陽方向的去路,卻逼得行在這裏不得不調整原來的軍事計劃,征召部隊,先行剿滅。

一句話,要打仗了,官家先歇會吧!

“必要破丁進方可行!須知,此賊非止是擋住了南陽去路,更攔住了淮南諸州軍往行在的通路,聽說之前廬州、滁州、無為軍、和州四郡聞得行在艱難,合力湊了一筆錢糧布帛,並以丁壯押送,都走到八公山了,卻被此賊所擋!”

“區區賊寇,本就乘亂而起,前後不過兩月而已,看似兵多氣盛,其實人心不附,隻要匯集精兵,尋機一戰勝之,便可輕易降服,收為己用。”

“不錯,行在這裏尚有精兵四五千,宿將多人,亦足以應對。”

“這些都是經驗之談,王淵,你為禦營都統製,我問你,具體何人可為將?”

“右營副統製劉正彥正在營中,苗傅、楊沂中、劉晏,或世出將門,或久戰宿將,皆可輔佐相從。”

“可若如此,行在豈非無兵?”

“不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今亂象,若行在精兵儘出,怕是幾百水匪、野賊都能毀了大宋社稷!肘腋之患,不得不防!”

“這也是老成之見,可那又該如何?”

“之前為保兩翼無憂,禦營使司劉光世、後軍統製張俊、左軍統製韓世忠,皆在京東兩路剿匪,距此並不遠,且多有繳獲、降服。如此,行在何妨暫停此處,然後召喚其中一二,來此護衛。一來,可堅實禦營,二來,也要借繳獲安置鼓舞隨行文武,三來,也該對諸將官多加優賞……而待彼兵至,再發行在此處精兵去剿匪,也是雨露均沾之意。”

“此亦老成之見。”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也就是俗話說的宰相李綱了,獨立於諸臣之前,聞言隻是思索片刻,便重重頷首。“但京東重地,不可無守衛。我已急召張所往山東設留守司,但他之前被貶斥廣南,此時怕是還在折返路上……宇文學士,你自青州來,可知彼處何人能為將?”

被問及之人,乃是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靖康中負責與金人議和,所以李綱初次執政時被貶斥青州,隻是後來黃潛善倒台,趙玖急需建立一個有政治威望的秘書班子,卻又因為張浚的舉薦回到了行在。

而此人此時聞得李綱詢問,先是稍作思索,卻又苦笑搖頭:

“李相公想多了,諸將之中此時有此資曆、官階、威望的,隻有劉光世一人而已,而且劉光世這個人雖然不善戰,卻善於招撫、養兵,此時安撫局勢以待張留守,他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