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2)

十二國記 小野不由美 13946 字 1個月前

白銀之墟 玄之月③ 第十七章 1</p>

“他沒有從白琅往西邊去……”</p>

聽到李齋等人帶來的消息後,酆都陷入了冥思苦想,去思也同樣傷透了腦筋。從函養山那裡不能往北走,他也沒有往南邊琳宇的方向去。要往東邊走,就不得不經過琳宇周邊。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從函養山往琳宇方向走的話,同樣也走不了東邊。剩下的方向隻有西邊,但驍宗不可能在函養山到白琅之間逗留過久。若是這樣,他就得更往西去——穿過白琅再到彆的地方去。然而,葆葉又斷言說這是不可能的。</p>

“不經過白琅周邊,就不可能再往前走。”酆都說道,“要往瑤山以北,不管是去馬州,又或者是江州。”</p>

“唔……”建中雙手抱臂。</p>

“也許我們換個思路重新考慮比較好。”</p>

“為何?”</p>

“你們的設想,是以那位大人在函養山身負重傷為前提的。敵人誤以為他已經死亡後,便將他棄之不理,但實際上他還未斷氣。”</p>

“是這麼想的……”去思思忖著,忽然想到了什麼。</p>

“對了——他的傷可能沒有那麼重!”</p>

他說著看向李齋,李齋似乎也想到了這點。</p>

“……塌方。”</p>

去思等人至今為止,一直假設了一個前提,就是驍宗處於瀕死狀態,而阿選軍誤以為他已經死了。因此他們沒有給驍宗致命一擊,便丟下他離去了,這樣驍宗不就得以逃脫了嗎?可若是因為塌方而導致阿選軍出逃,那麼驍宗就有可能並沒有傷得那麼嚴重。他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跑了相當遠的距離。雖然從留下來的腰帶上可以推斷出,他確實是身負重傷,但如果他能在某處休養,或是身邊有人服侍,那就很可能會跑到比他們預料的範圍還要遠的地方。</p>

“我們整理一下狀況吧。”</p>

酆都說著,展開了一張紙。</p>

“首先,這裡是函養山。”</p>

酆都用筆在紙的正中間畫了一個點。</p>

“函養山的南邊是琳宇,一條乾道將函養山和琳宇連接了起來。”</p>

酆都一邊說,一邊在表示函養山的點下方又加了個新的點,在那裡寫上“琳宇”二字後,用一條直線將兩者連接起來。</p>

“這條乾道通往函養山,再經過山溝向轍圍延伸,最終到達白琅。準確來說,從琳宇通往白琅的北方大道最後會在一個叫如雪的鎮上彙合。”</p>

從函養山到白琅¬——通往如雪的那條路,雖然規模上不及按國家標準建造的乾道,但道路也相當的寬。可是,從函養山入口到轍圍的那條路很是狹窄。因為是一條沿著山穀的崎嶇山路,所以沒有足夠的寬度。</p>

“現在還有馬車從函養山運石料出來,同時也有人運送食糧等到函養山周邊,所以這條路倒是沒有消失,雖然被稱為乾道,但基本上還是把它看作一條陡峭的山路比較好。”</p>

酆都說著又在函養山的左邊標了一個點,寫上“轍圍”二字,用虛線連接轍圍和函養山之間。</p>

“這條路周圍曾經也散布著零星的村落,但現在處於土匪的勢力圈,在土匪的趕儘殺絕下,幾乎變得荒無人煙,或者等同於無人之境。越過這條山路後,前麵的轍圍已經不複存在,周圍一帶基本上成為了一片荒地。”</p>

“並且。”酆都指著連接函養山及琳宇的乾道的中間位置。</p>

“這裡是岨康。它位於土匪勢力圈的南端,這裡有條路可以通往更東邊。這條路正好會從琳宇北邊的山的對麵穿過,越過這座山後,會在南鬥與鬥梯道彙合。這是條通往承州方向的乾道。”</p>

酆都邊說邊在這條路上做標注。</p>

“同樣地,連接函養山和轍圍的山道途中有一條分岔路。就是住在嘉橋的兄弟們看見主上的那條山路。這條岔路從龍溪南下至嘉橋。”</p>

李齋目不轉睛地盯著酆都畫好線的圖紙。從函養山延伸出四條路,分彆通往南邊的琳宇和嘉橋、西邊的轍圍以及東邊的承州。</p>

“函養山北邊沒有路。”</p>

李齋嘟囔道。</p>

建中回道,“函養山西邊的山裡有條路連接了廢礦遺跡,那條路過於狹窄,連讓大板車通過都很費勁。”</p>

“這地方我去過。除此以外呢?”</p>

“沒有足以被稱之位道路的路了——不過如果是環繞函養山一周的巡禮路倒是有的。雖然這是條路又窄又陡,隻能讓人一個一個通過,但石林觀道士和我們白幟至今還在使用著。我們會從安福附近爬上山,繞函養山走一圈,然後從一條連接廢礦遺跡的山路出來。原本是從安福經由函養山入口走上一周,但因為會刺激土匪,所以沒到函養山我們就折返回來了。”</p>

聽建中一說,喜溢點了點頭。</p>

“這條險路光是走路就得費老大的勁。巡禮路沿途隻有祠廟,既沒有村子也沒有住戶。有幾個祠廟裡有看廟的道士,但在土匪之亂後,貧道就沒聽說過他們有遇見過負傷的武人或並非巡禮者的路人了。”</p>

“光是沒有傳聞還不能確定……”</p>

李齋低聲喃喃道,建中突然側頭思索。</p>

“沒有彆的巡禮路了嗎?”</p>

聽建中這麼問,喜溢說,“有的,是一條比巡禮路還難走的險路。在巡禮路的途中,有條通往瑤山東峰及卓央山廟宇的修行之路。這條路上沿途沒有祠廟,也不是說能通往彆的地方,直到抵達卓央山為止,幾乎都是如獸道一樣的羊腸小徑。這是道士修行的必經之路,沒有經驗的百姓是不可能走得過去的。畢竟這條路僅用兩條鐵鏈來橫跨深得令人頭暈目眩的山穀。”</p>

“兩條鐵鏈?”</p>

喜溢點點頭。</p>

“貧道是這麼聽說的。實際上該如何過路,貧僧也不清楚。他們說是靠鐵環爬上山崖,然後沿著鐵鏈過山穀。畢竟這不是一條被頻繁使用的路,所以有些地方已經被草木覆蓋,若非有經驗的道士,可能連找路都很困難,更不要說帶著傷者一起走了,貧道覺得這是不可能的。”</p>

“果然還是不可能的嗎……”李齋苦笑道。</p>

不過去思卻說,“可是,這條路是在的,不是嗎?”</p>

“但是……”</p>

“驍宗大人受的傷,就算是重傷,可能也沒有我們當初想象的那麼嚴重。所以也有可能他是自己逃出函養山的。之後,假設他能逃入潞溝這樣的廢礦山,那眼下他就無須擔心追兵,可以好好休養身體了。說不定他在那裡碰到荒民,得到了最起碼的幫助。”</p>

“這……確實有嗎?”</p>

“如此一來多少能休養一下,何況驍宗大人還帶著寶重。或許他能養精蓄銳,通過這條修行路。荒民可能會知道有這麼條修行路,然後悄悄告訴他。”</p>

對於去思的一番猜想,李齋露出苦笑。</p>

“完全是假設呀。”</p>

“也是……”去思低下了頭。確實一切都是基於希望的假設。但除此之外,他們無法解釋驍宗的行蹤。</p>

“不過還是有確認的價值。”李齋說道,“——我們去看看。”</p>

“是!”去死等人點頭應道。</p>

但喜溢卻說,“貧道不建議諸位前去。若各位無論如何都想去,那麼沿著大道繞過瑤山再到卓央山如何?瑤山上積雪甚多,直接翻山過去太危險了。”</p>

“我們知道很危險。”</p>

“可是!”去思製止了想要開口的喜溢。去思望著勉勉強強閉口不言的喜溢,說道,“我們最好還是要得到沐雨大人的許可。畢竟是石林觀的修行之路,若我們擅自進入,犯了什麼禁忌就不好了。”</p>

“說的也是。”</p>

李齋這麼說後,由建中去負責聯絡沐雨。</p>

第二日,李齋等人把據點的東西收拾好,準備搬往西崔。當她把飛燕從浮丘院那裡接回來時,梳道來到了他們的住處。</p>

“梳道道長好像也會和我們一起去。”</p>

“可是。”李齋和靜之交換了一下眼神。</p>

“若沒有一個有經驗的人帶路是走不過去的。”</p>

梳道語氣平靜卻明確地說道。</p>

“因為我們不想浪費時間,所以想騎騎獸過去……”</p>

“這樣比較好。貧道也向沐雨大人去借一頭騎獸,若各位坐騎不夠的話,石林觀可以借給各位。”</p>

“不必了。”</p>

牙門觀送了兩頭騎獸給靜之和去思。</p>

“石林觀也有騎獸嗎?”</p>

“是為了以防修行路或巡禮路上出什麼意外。”</p>

特彆是當有人要進入修行路時,石林觀會借給他一隻青鳥。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就把青鳥放飛。萬一,突發的事故讓修行者連放出青鳥的時間都沒有就倒下的話,青鳥也會自行飛回來。因為這種青鳥需要將救援人員帶到現場,因此在所謂的青鳥中也是特彆昂貴的品種。石林觀有多富裕,由此可見一斑。</p>

梳道把褐色的道服換成便於行動的白衣。若騎著坐騎飛行,據說隻需三日就可到卓央山,其中有兩宿需要露宿野外,因此需要做好準備。</p>

“我們道士已習慣在寒冷中修行,但不適應寒冷的各位在這個季節必須要做好禦寒措施。”</p>

“明白。”</p>

李齋和靜之都在軍中接受過在寒冷之中行軍的訓練。去思也在瑞雲觀修行過,有在冬天去山中進行寒冷修行的經驗。然而,並沒有人因此覺得梳道的話是在輕視他們。</p>

李齋等人按照梳道的指示做足了準備,然後在第二日從琳宇啟程出發。酆都等人在這段時間會完成從西崔到如今住處的搬遷事宜。</p>

李齋等人花了一天的時間到達安福,在那兒住了一宿,從安福東邊進入巡禮路。絕大多數都是穿過樹林的小道,其它路段則被埋在雪下。在上空飛行時容易迷失方向,所幸在沿途各個要點都設有廟宇或佛堂。以此為目標就可以飛刀巡禮路途中的分岔路上。分岔路的入口雖然簡樸,但有一座廟在那裡。廟裡也有看廟的人,在這裡可以進行最後的休息調整。從這裡到卓央山,原本需要花上半個月以上的時間。</p>

李齋等人向廟裡人詢問有沒有看到負傷的武將,但這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文州之亂前後,人們連這條巡禮路都無法進入了。既有文州侯下的撤退指令,也有人是被土匪驅趕走的。阿選多半是神經質地連函養山周邊一帶都禁止人員出入。</p>

“堅持留在函養山周圍不走的,隻剩下沒有其他活路的荒民或浮民。”</p>

“的確是這麼回事。”梳道頷首道。</p>

在小廟的旁邊,延伸出一段陡峭的石階通往背後的岩山。石階十分陡,有些台階高到人的胸口處,不得不攀爬上去,而且現在石階上都被凍得硬邦邦的雪覆蓋住了。因他們騎著騎獸,所以可以輕而易舉地上去,若是騎馬的話應該是爬不上去的。就算沒有雪,也必須下馬牽著馬往上爬,其中的凶險可想而知。從這裡開始已經不是尋常的路,爬上岩山後,還得從同樣的道路下山。修行者們會爬下山,下山後會有一段時間一直在樹林中前進,但沒走多久又會碰到積雪較多的岩山。雖然到處都有勉強能坐下的平坦岩石,但大部分行程幾乎得靠岩壁上的鐵鏈爬上去。</p>

“李齋大人,受了傷的人真的可以翻過這山嗎?”</p>

聽到去思所言,李齋也隻能沉吟不決。雖說事先已經聽說路途艱險,但這樣看來負傷者想要在這條路上前進確實極為困難。縱使告訴他們有這麼條路,地上也沒有積雪,她也不認為浮民們能輕易越過這座山。不能帶馬一起走,如果無論如何都想帶著的話,就需要一群人幫著把馬拉上去或吊上去。</p>

爬上岩山後,沿著深穀就會來到懸崖上。崖邊的道路仿佛是把懸崖挖掉了一塊,路的寬度僅勉強夠一個人走,即使一隻手靠在岩壁上,另一邊的肩膀也幾乎懸空在道路之外。加之雪都已經積到腳脖子處了,雖然雪被凍得很實,但也因此根本分不清到哪裡為止是路,哪裡開始又是雪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過於狹窄的地方有木護欄。有人在斷崖上打上木樁,用劈開的圓木架在上麵。</p>

“要沒這個的話,馬是過不去的。”</p>

聽到去思這麼說,梳道麵露疑惑。</p>

“應該是沒有這種東西的……”</p>

“沒有嗎?”</p>

“沒有。原本就隻有這條懸崖邊的道路。”</p>

李齋下了飛燕,掃開積雪重新審視那護欄。打進懸崖的木樁是被削得很粗糙的圓木,在懸崖上鑿了個洞,將楔子揳進圓木四周,將其固定住。架在上麵的圓木也不是用鋸子劈開的,而是用楔子豎著打進去破開的。而且這護欄不是新搭的,看上去相當有年份了。</p>

“是誰為了通過這條路而搭起來的嗎?”</p>

“好像是的。恐怕是為了讓馬——”</p>

話剛說一半,梳道就搖了搖頭。</p>

“騎馬的話在到這裡的路上就很難走了。會不會是想讓不能在上空飛的騎獸通過呢?”</p>

並非所有騎獸都可以在空中飛行,也不是想飛多遠都行。有不少騎獸可以跳躍,但卻不能在空中懸浮。</p>

“這條路最後是什麼時候被用過?”</p>

“在土匪生亂之前。會使用這條修行路的修行並不多。”</p>

就是因為用得不多,所以才沒有人會使用木材去加固這條路。木材和繩子都會陳舊腐爛。至今為止,能起作用的全都僅限於鑄鐵。據說當修行者的誓言被認可後,石林觀的經驗者會騎著騎獸來此大略檢查一番,把一些損壞得較為嚴重的地方修補一下。</p>

“在那之後有人途經這裡……”</p>

“可以肯定是有人經過。大概是帶著騎獸。”</p>

“我想是士兵。”靜之一邊檢查一邊說,“這是軍隊的做法。”</p>

“應該是的。”李齋點頭道。無論是工具還是材料都是在當場籌措的,這顯然是軍隊緊急修路時用的方法。</p>

他們一邊確認痕跡,一邊沿著斷崖通過了這段路,又越過一座山峰。在他們登上的山頂上,有一株飽經風霜的老鬆樹,樹根盤根錯節,纏繞在巨大的岩石上,其周圍十分寬闊。恰逢傍晚時分,他們決定晚上就在那裡紮營。</p>

“就算是有騎獸,到了晚上也無法行動。騎獸夜晚視力很好,倒是不會增加多少危險,但會看不見目標和標記在哪裡。”</p>

梳道這麼說後,去思點了點頭。</p>

陰沉沉的天空漸漸失去了光芒,連溪流對岸高聳的山峰都看不清了。在太陽落山的同時,周圍的氣溫驟然下降。從深深的溪流中,刮來一股刺骨的寒風,卷起滿天的雪片。李齋等人生了火,在篝火周圍搭起擋風的帳篷,各自靠著騎獸取暖。即使墊上毛皮,睡覺時也要忍受從腳底蔓延上來的刺骨寒氣。他們睡醒後就把露營地收拾乾淨,然後繼續向前走。李齋等人在穿過紮根岩石上的鬆林時有所發現。</p>

在鬆樹的根部放著兩塊石頭,上麵被雪掩蓋著。顯然是從什麼地方搬來的大石頭放在用小石塊和泥土拚湊而成的類似土塚一樣的土包上。</p>

“李齋大人……”</p>

李齋把它指給靜之看,然後撥開積雪檢查了一下那個土塚。土塚在風雪的摧殘下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形狀,但確實是一個墳墓。這個地方的地麵上幾乎沒有泥土,也隻能這樣埋葬了吧,用小石子以及收集而來的泥土把遺體掩埋起來。隨著歲月流逝,遺體變得麵目全非,土塚也失去了原來的樣子。</p>

李齋認為,確實有人走過這條路。恐怕不止一個人,而是有數人走過了這條路。其中有幾個士兵吧,單憑一兩個人是修不了路的。可是,這裡出現了兩名掉隊者。是因為出了事故,還是原本就勉強跟著一起上路?說不定是受傷的士兵們相互支撐著走過了這條路。</p>

“是嗎。”靜之喃喃道,“藏在廢礦裡的可能不僅僅是荒民。”</p>

見李齋用詢問的目光看向他,靜之說,“若主上被襲擊後逃入廢礦的話,在那裡的隻有荒民或浮民吧?不過,在他養傷期間,如果王師被解散,且有將士被誅殺,那麼士兵會逃進廢礦也就不足為奇了。”</p>

“可廢礦裡沒有士兵活動的痕跡啊。”去思說道。</p>

“士兵不會留下自己在這裡的痕跡,特彆是在被追趕的局麵下,為了避免留下行蹤,一般會邊抹除痕跡邊轉移地方。”</p>

李齋感到自己的手因微弱的希望而顫抖著,因為驍宗可能就在這群人之中。</p>

或許還會有其它線索。——他們一邊留意周圍,一邊繼續向前。走到途中時,他們來到了傳聞中隻在深穀上架了兩條鐵鏈的地方。上下各有一條鐵鏈架在上麵,該如何過去呢——麵對疑惑不解的李齋等人,梳道示範了一下,他把上麵的鐵鏈夾在腋下,腳踩著下麵的鐵鏈橫著身子前進。幸運的是,那個地方的山穀變窄了,如果有騎獸的話,要過去對岸一點兒也不費勁。相反,若是騎馬,那就絕對過不去。由此可以確定,越過這條路的那些人必定是帶著騎獸的。那些騎獸是本就不能飛行,還是也受傷了?當他們跨過這座深穀後,前麵又有一個土塚。這隻是個用石頭堆成的小土包,不像是有人被埋在了下麵。恐怕——是有人沒能跨過那座鐵鏈橋,失足掉下去後消失在了峽穀中。因此他們至少為他立了個土塚。也就是說,這夥人裡有的有騎獸,有的沒有騎獸,可以確定他們有好幾人。</p>

在近乎垂直的懸崖上,有幾個地方是要靠釘在岩壁上的鐵環來爬上去的。他們隻能緊緊抓住鐵環,腳下摸索凸起的部分作為踏板爬上去。爬到崖頂後,就必須用同樣的方式向下爬。李齋等人虧得有騎獸才得以繞行,否則就隻能從相當於樓閣那麼高的懸崖上,靠吊在一個個鐵環上尋找落腳點。</p>

“這裡一直都是這樣的嗎?”</p>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休息時,李齋問了梳道這個問題。</p>

“是的。”</p>

“我聽說天三道的修行路好像不止這裡。”</p>

“從石林觀出發,自瑞州越過江州馬州邊界,再回到文州。雖然途中有平坦的道路,也有走大路的地方,但基本上還是山路。不過,像如此險峻的地方並不多見。”</p>

“也就是說彆的地方也有嗎?”</p>

“有的。尤其是江州和馬州的交界處有座山就是個難關。”</p>

“這麼說,是比這裡還要險?”</p>

“是的。因為在翻越懸崖峭壁的途中,有的地方隻能把腰帶綁在鐵環上,靠在岩石上休息。要翻過一塊巨大的岩石,需要保持這種狀態五天以上的時間。”</p>

當然在那段時間裡,人是無法好好睡覺的。</p>

李齋凝視著梳道。</p>

“為何要做到如此地步?”</p>

是什麼驅使著他們修行到如此地步?</p>

“若不做到這個份上,就會有割舍不斷的邪念——應該是這麼回事吧。若不消除邪念,就無法感知上天的慈悲,也無法參悟天道。”</p>

“您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吧?有感知到上天的慈悲嗎?”</p>

梳道目不轉睛地凝視瑤山,不久後點頭道,“是的”。</p>

“這條路,急功好利之人是走不通的。若因貪欲而前行,就會因怯懦而止步。唯有忘我——潛心向前之人才能越過此路。待走過此路時,便知若無上天保佑,是絕無可能通過的。”</p>

梳道說著回頭看向李齋。</p>

“我活在此時此地,且信奉上天。——非也,當是上天讓我活下去。”</p>

自我信仰,自我修行,以自己為起點的所有現象皆會逆轉。</p>

“我的理解是,我非因,而是果。”</p>

“是嗎。”李齋雖然點了點頭,但還是無法想象梳道的感悟。這也是當然的——若不修行就能理解的話,那就根本不需要修行了。</p>

李齋站了起來。</p>

“我們出發吧,前麵還有大半的路要走。”</p>

2</p>

東渡瑤山的修行路,果然如傳聞所言是一條險路。即使騎著騎獸,還是有好幾個地方讓人背後一陣發涼。而且瑤山難以翻越一事也和傳聞一樣。李齋在途中騎著飛燕試圖一個人進去查探情況,可那些又細又高的山峰就如同林間樹木一般,必須一座一座地飛越過去。若不願這麼走,想要從山峰之間的溪穀中穿行過去,在避開左右的山峰時就容易迷失方向。這裡幾乎沒有平地,重巒疊嶂擋住去路,視野也相當差,就像是用岩石做成的屏風。重重疊疊的巨大岩石屏風等同於一個迷宮,這讓李齋回想起曾經去過的蓬山。</p>

即使他們想在山穀上方如同裂縫般的天空中尋找淩雲山作為參照物,但最為重要的淩雲山卻有好幾座,將其作為目標也不可靠。沒有能通往淩雲山的路,即使溯溪而上,隨處可見的瀑布也會阻礙前行。若沒有可在空中飛行的騎獸,就不可能接近此處,即使有騎獸,其中艱險也可想而知。</p>

——不能往北走,就隻能走這條路。</p>

若南邊西邊都沒有路的話,就隻剩下這條路了。而且這裡確實有人經過的痕跡。</p>

到了第三天,從兩岸逼近的山峰終於到了儘頭,道路的起伏也趨向平緩。當他們越過最後一個山穀後,卓央山的山峰就在前方。下山路儘頭有一座廟,從那裡分出來兩條路。一條通往修行路東邊的終點,可以到達卓央山的天神廟,另一條則通往卓央山腳下的高卓。</p>

“果然還是得去高卓吧?”</p>

說這話的去思即使戴著厚厚的手套,但兩手還是纏滿了繃帶。不習慣騎騎獸的結果就是抓韁繩時用力過猛。啟程後第一天,連他身下的騎獸都似乎吃了不少苦,但第二、三天開始他就變得遊刃有餘了。這就說明去思逐漸開始習慣了吧。</p>

“他們經過高卓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梳道答道。</p>

高卓不過是邊境的一座城市。然而,對於石林觀而言,它是通往主要廟宇之一的入口,而且這塊土地也與根據地在承州的檀法寺淵源頗深。這裡也有許多瑞雲觀一係的廟宇或佛堂,在道觀寺廟群集之地,前來朝拜參謁的人們都聚集而來,高卓也因此擴大到了城鄉的規模。</p>

“這地方比想象中要大。”</p>

聽李齋這麼一說,靜之點了點頭。</p>

“很難想象山腳下有這麼大規模的城鄉。”</p>

高卓是大道的終點,再下去就隻有瑤山一側石林觀的天神廟了。畢竟修行路並非人人都可以走,因此也可以說前頭已經無路可走了。</p>

“可以說,高卓是道觀寺院所建造的城市。”</p>

梳道如此解釋道。高卓到處是鱗次櫛比、大小不一的道觀和寺院,因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街上既有為參拜者提供住宿的客棧,也有商人的店鋪、朱旌的常設戲場、酒鋪及妓院等,不分貴賤都聚集於此地。</p>

“而且高卓戒壇也在此處。”</p>

對於梳道所言,李齋有些不解。</p>

“道觀和寺院不是都有戒壇嗎?”</p>

去思肯定地點了點頭。道士和僧侶應該遵守的教義即為戒律。每個道觀及寺院都設有戒壇,替剛入門的修行者授戒。瑞雲觀也有戒壇,精通戒律的長老雲集在此,護持戒律的同時也為入門者授戒,賦予其修行者的身份。瑞雲觀在戴國隻有三處地方設有戒壇,所屬的道士必須在任一戒壇受戒。</p>

然而,疏導卻說,“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高卓戒壇。”</p>

高卓戒壇位於宗教都市高卓,為了驅逐道德敗壞的宗教者,是一個由相關人士聯合建立的受戒組織。若要在高卓進行傳教,最起碼需要遵守高卓戒壇製定的戒律。</p>

“在民間宗教和咒術師之中,有些搞歪門邪道的人。他們沒有像道觀或寺院那樣的統一組織,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連個像樣的戒壇都沒有。而新興宗派則本身戒律就不完善。但是,要在高卓傳教,就必須在高卓戒壇受戒,立誓堅持戒律才行。傳教者的人品、教義的一致性、以及傳教的方式等都會被問及。若得到高卓戒壇的認可,就可以獲得資質。比如一個方術,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統計組織,但若能得到高卓戒壇給予的資質,就能證明其並非可疑的邪教。”</p>

“啊——”李齋忽然想起,確實民間咒術經常會被問及有無資質。在民間也盛行著有資質之人更為可信的風氣。</p>

“原來是這樣,那個資質就是指高卓戒壇的資質嗎?”</p>

“是的。”梳道點點頭。</p>

“為了獲得高卓戒壇給予的資質,有許多宗教者聚集而來。為了獲得資質,他們會接受高卓戒壇的審查,若不夠格便接受指導,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最起碼的修行。”</p>

高卓戒壇是有主要的道觀寺院召集人員組織起來的。想要獲得資質的宗教者會在這裡接受嚴格的審查。若教義中存在漏洞或矛盾之處,就會遭到高卓戒壇毫不留情的質疑。不過,他們絕不會以和現有宗派教義不符的理由而拒絕給予資質。正因這類事情從未發生過,所以高卓戒壇的權威得到了保證。</p>

“原來如此……”</p>

李齋口中喃喃道。就在此時。</p>

“——飛燕?”</p>

李齋循聲回過頭。她抬起為了禦寒而壓低的風帽,隻見在人群中有幾個男子停下腳步,正望著李齋這邊。其中一人將原本拉至眼眉的圍巾拉了下來,抬頭愕然地望向李齋。男子這張臉讓李齋覺得有幾分眼熟。</p>

“……癸魯?”</p>

“李齋大人!”</p>

男子高喊一聲,向李齋跑了過來。——她沒看錯,男子正是癸魯,是霜元旗下的旅帥。</p>

“真的是李齋大人嗎?您平安無事嗎……!”</p>

“癸魯才是。”李齋下了飛燕,“你也還好吧?”</p>

“托您的福。卑職一直十分掛心您的安危,還好您平安無事!”</p>

“閣下也是,平安最好。”</p>

溫厚篤實的男子用袖子擦拭著布滿皺紋的眼角。他立刻轉向身後的同伴,小聲介紹道,“這位是劉將軍。”三名男子點了點頭,其中一人李齋雖然想不起名字,但也有印象。他們果然是霜元的部下。李齋和霜元同為瑞州師,因此包括部下在內,往來都甚是頻繁。</p>

“癸魯你住在這裡嗎?那霜元他——”</p>

“也在這裡。”癸魯低聲回道,“卑職等人正在此暫住。”</p>

“高卓的實際規模正如您所見,但從國家層麵而言,它不過是一個邊境的縣城。”</p>

癸魯說要帶他們去找霜元,因此李齋等人跟在了他後頭。</p>

“因此容易避開國家的耳目。不僅如此,一般來說,在這裡戒壇的權力要比府第大得多,但兩者的關係依然良好。”</p>

“是高卓戒壇嗎?”</p>

“是。”癸魯頷首道。正是高卓戒壇將霜元等人藏匿了起來。</p>

“該不會通過修行路的是你們?”</p>

“難道李齋大人也是從那條路過來的嗎?是的——不,實際上自文州起一路從修行路走過來的是崖刮大人。”</p>

崖刮也是霜元麾下的師帥。霜元君被下令前往支援征討承州時,癸魯和霜元一同前往承州,崖刮則留在文州集結兩個師。</p>

“崖刮在嘉橋解散了軍隊,和部卒一起逃亡,但卻被州師追得無處可逃,在潛伏的地方遭到了襲擊。他受傷後躲進了山裡,在不知道那是條險路的情況下,誤入修行路,逃過了一劫。”</p>

那時,在承州解散軍隊的霜元輾轉於承州各地,最終藏身於檀法寺。崖刮受到高卓戒壇的保護,通過高卓的分院聯係總寺院,成功與霜元、癸魯等人會和。霜元等人在估計了這裡的地理優勢後,便來到了高卓,而此時驍宗已經失蹤了一年。</p>

“檀法寺……”</p>

檀法寺對於承州出身的李齋而言是十分熟悉的宗派。它和石林觀一樣,是以修行為主的佛教寺院,連前往參拜都需要獲得許可,以其封閉隔絕而聞名於世。檀法寺與其他宗派幾乎沒什麼交流,所屬的僧侶也都以武鬥派而著稱。李齋當年也常常看到身穿僧衣,手持武器的強壯僧人。檀法寺一係的寺院都擁有優秀的施術院,尤其擅長治療傷勢,因此州師裡有很多人也在那邊療過傷。李齋記得自己在升仙前,每次受傷也都會去那裡接受治療。</p>

“這樣啊……是他們為霜元提供了藏身之處嗎,實在值得慶幸。”</p>

“一開始其實是泓宏大人……”</p>

聽癸魯這麼一說,李齋抓住他的手臂。</p>

“……泓宏?”</p>

“是的!”癸魯直眨巴眼,“泓宏大人也平安無事。讓檀法寺和霜元大人搭上線的就是泓宏大人。”</p>

李齋閉上眼睛,不知是對誰低下了頭。泓宏是李齋的部下,從還在承州師時起就一直在為她效力。</p>

“他還活著嗎……!”</p>

“泓宏大人孤注一擲地衝進檀法寺求救。檀法寺將泓宏大人藏了起來,之後就一直在支援王師的殘餘人馬。”</p>

“……那真的太好了。”</p>

“泓宏大人應該在承州,卑職趕緊派人通知他吧。”</p>

癸魯微笑著,忽然抬起了頭。“就是這裡。”</p>

癸魯抬頭仰望的是一棟占地麵積十分可觀的館邸。雖然大門緊閉,但如此格局的宅邸,足可見霜元等人在高卓的優越地位。在高卓這裡,霜元等人獲得了充分的支援和保護。</p>

“……有多少人?”</p>

麵對李齋的詢問,癸魯稍稍有些疑惑,但似乎立刻察覺到她的意思,用力地點了點頭。</p>

“不是所有人都在這裡,但我們目前掌握的有霜元軍殘餘六千餘人!”</p>

3</p>

李齋等人穿過大門,在將騎獸寄放於馬廄時,引路人往裡跑了進去。他們和癸魯一起穿過門廳及中院,來到最裡麵的主樓時,一名魁梧男子從正堂的臥室跑了出來。</p>

“——李齋!”</p>

來人是七年未見的霜元。</p>

飛奔而來的霜元在李齋的麵前停下腳步,仿佛在按捺激動的心情,凝視著李齋的臉。他將手搭在李齋的肩上,深深垂下了頭。</p>

“……幸好你平安無事!”</p>

“我也很高興能見到你。”</p>

霜元用力地點頭,請李齋坐到屋內的椅子上。李齋脫下外套及上衣並坐下後,卻見霜元正愕然凝視著她。</p>

“李齋——你那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