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我要繡她們(2 / 2)

大明英華 空穀流韻 1546 字 1個月前

故而,韓仲文來拜訪黃尊素時,也帶著鄭海珠。</p>

一則是讓她叩謝黃大人幫她在府台跟前美言,二則是讓她代韓希孟與黃家妻兒照個麵、寒暄幾句,看看母子的身形與裝扮,準備胭脂水粉和錦緞羅衣時好有個數。再來送一回專門給黃家後宅的禮,如此,兩家的女眷便能走動起來了。</p>

……</p>

鄭海珠回到韓府,告訴韓希孟,黃尊素的妻子姚氏,約莫二十五六歲,嫻靜寡言。乍一看去,從妝容釵環,再到衣著鞋履,都透著素淨清幽之意,仿佛淡月梅花。</p>

然而再細瞧,姚氏手裡手外的器物,卻是精細中帶著豔麗之色。</p>

比如姚氏搖著的一把團扇,上麵就是絢爛的海棠花,雲霞似的。</p>

再比如那妝奩盒子上蓋著的綢帕子,亦是斑斕賽過春色滿園。</p>

韓希孟聽了,抿嘴笑起來。</p>

她一時露了閨中女兒愛猜彆家風月的性子,對鄭海珠道:“想來本是個活潑潑的婦人,生生被剛嚴古板的黃老爺,帶得冷氣了。”</p>

又略略思忖,便與鄭海珠排出了幾件能送給女眷的繡品,加上兩個肚兜,分彆給黃家的長子,以及剛出生的次子。</p>

黃家的長子,可不就是黃宗羲。</p>

鄭海珠今日在黃府看到才六歲的小童子黃宗羲,聯想到後世中學教科書插圖裡那個一臉苦大仇深的老夫子,當時已頗覺有趣。</p>

此刻一聽吩咐,竟是要給鼎鼎大名的明末思想家繡個童年時穿的肚兜,愈發忍俊不禁。</p>

但到底憋住了笑,去看韓希孟放在繡架邊的一幅新畫。</p>

乃是時人臨摹唐寅的畫《蜀伎》,與鄭海珠帶回的倭國浮世繪並排擺著。</p>

韓希孟拿著繡線盒子走過來,對鄭海珠道:“阿珠你看,倭國畫裡這女子,和唐子畏所畫之人,是不是又像又不像?”</p>

唐寅的《蜀伎》,描畫的是五代前蜀國主王衍宮裡的歌伎,實際卻是代表了明代江南地區對於女子普遍的審美標準。</p>

作為後世來人,站在能夠通觀藝術史的優勢地位,鄭海珠自然很容易就能發現,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明代江南六府,即使如唐寅這樣仍有文人底色的畫家,筆下的女性,其實已經具有很強烈的煙火氣,符合新型俗世的趣味。這一點,與日本同時代開始出現的浮世繪畫風,當然有共通之處。</p>

於是,鄭海珠克製地表達道:“小姐,是有點像,你看這兩個蜀伎,嘴角的笑,眼波的媚,都是活靈靈的,倭國畫裡那個穿得花團錦簇的麗人,也是一樣。”</p>

韓希孟點頭:“但細品,又是各有不同的。唐子畏所畫的婦人,到底出自文士筆下,又是待詔宮中,身姿總還收著,倭國的婦人,卻多幾分招搖輕佻,想來是出自十裡秦淮那般香豔之處,倒也真切可愛。”</p>

韓希孟如此直率的點評,著實讓鄭海珠有些吃驚。</p>

當初,韓希孟對於倭患能不看表象地予以解說,已經夠令鄭海珠這個現代人對她刮目相看了。</p>

今日更沒想到,她一個還未出閣的大家閨秀,對於青樓女子並無唾棄之辭,反倒蓋章“真切可愛”四個字。</p>

鄭海珠忙作出唬了一跳的樣子,回頭看看門外灑掃的婆子丫鬟們,輕聲提醒道:“小姐,莫說了!”</p>

韓希孟卻斜瞥她一眼,不以為然道:“怎了?唐人的詩,寫了多少酒肆胡姬?宋人的詞,寫了多少青樓歌妓?身有功名、官裡官氣的男子,都能光明正大地品評風月場所的佳麗,我們女子反倒提都不能提了?”</p>

她飲一口茶,又道:“況且,那些男子看她們,上品者因為情,下品者因為欲。而我看她們,是在欣賞天造地化之美妙,江湖淬煉之綽約,是瞧出了她們沒有病氣的千般生機,難道不比那些文士騷客更上品?我呀,不但要評她們,還要繡她們!”</p>

鄭海珠心裡給此世這位女主人點了個大大的讚。</p>

與那些靠著父兄或者丈夫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卻將艱辛謀生的底層女子視作下賤不潔的奶奶小姐們比起來,韓希孟才稱得上真名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