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章 小殿下朱以派(1 / 2)

大明英華 空穀流韻 1756 字 1個月前

翌日近午時分,一行人進了兗州府城。</p>

從運河而來,一路都是在船上起居,沒有入住驛站的需求。</p>

到了此時,鄭海珠才拿出從蘇州織造局劉公公處討來的小勘合,帶著大家直奔兗州的官驛。</p>

有勘合在手,住國賓館不用花錢。</p>

但鄭海珠隻是在意安全,並不想蹭住宿費和夥食費,所以一進門,就按照其他中高級旅店的標準,給驛長付了五兩銀子,要了幾間最普通的屋子。</p>

驛長在任多年,接待了無數用朝廷勘合白吃白住的官員家眷,還是頭一回碰到主動給錢的,不免覺得稀奇。</p>

再見到那些雖未展開、也已能看出綺麗無雙的彩燈,得知他們是為王妃賀壽而來,登時就打開了話匣子。</p>

“諸位,當今魯王,可是位賢王,咱兗州百姓都盼著王上與王妃長命百歲。”</p>

鄭海珠點頭道:“我們在城門外,看到施粥的棚子了,一打聽,正是王府的。”</p>

驛長道:“可不,兗州府衙哪有錢唷,這些年天災不斷,又鬨聞香教。外鄉人都以為咱兗州立於運河要道,應是富比蘇杭,其實衙門是真掏不出錢來。得虧遇上這一代魯王,是位九世善人。諸位若往府城東南走,可以看到泗河上有座好大的橋,那就是魯王府采買石材、招募工匠修的,花了三十萬兩銀子。有了那橋,汛期兩個月,發再大的水,往來民商也不受阻。”</p>

明代親王祿米每年萬石,按如今的米價折合一萬多兩銀子,外加綾羅綢緞茶葉馬料之類,這座橋,差不多花去魯王十年俸祿。</p>

不錯,本屆魯王朱壽鋐,很行。</p>

雖然本質上講,這些錢也是各地百姓交到國庫的,何況親王自己的土地所產糧食都不用交稅,但朱壽鋐能在衣食住行上反哺給在地百姓,已經算老朱家成千上萬宗藩泥石流裡的一股清流了。</p>

鄭海珠於是向驛長道:“好,我們定去看看那座泗河大橋。”</p>

又問:“對了,孔府在曲阜,孟子的故裡可是在鄒城?離府城遠否?”</p>

驛長擺手:“不遠不遠,就在泗水河東邊十裡地,你們看到一座柴炭山,就到了。那小山是給魯王府專門供薪炭的。”</p>

鄭海珠頓覺欣喜。</p>

太好了,明代的兗州格局,與後世果然有差彆,魯王府離鄒城竟然這麼近。</p>

鄭海珠問起鄒城,當然不是出於尋訪孟子故居的懷古雅興,而是因為,後世來的她,很肯定地知道,鄒城有煤礦!</p>

孟子他老人家說,人人皆可為堯舜。</p>

鄭海珠對自己說,堯舜先要找到礦。</p>

……</p>

匆匆用過午膳,鄭海珠就打發穆棗花和李大牛兩個情報員,搭個大車,去鄒城柴炭山探探路。</p>

她自己,則與吳邦德和許三一道,去拜見張岱的父親,魯王府長史,張耀芳。</p>

魯王府畢竟是親王級彆,坐北朝南的宮闕亦是好一番恢弘氣象。</p>

殿堂樓閣的用色,皆是和天子皇宮一樣的朱紅與大青綠,就連柱子、簷廊上的祥雲都一樣,無非爬在上頭的不是龍,而是沒有兩隻角的蟠螭,以示比皇帝低一個級彆。</p>

王府南大門正對著寬闊的禦街,遠眺兗州府的南城門。</p>

禦街兩旁,與宋時開封府的禦道一樣,挖有河池,河畔遍植垂柳,水中種養菡萏。</p>

這個紅銷綠隱的深秋時節,因恰逢魯王妃壽辰,禦街兩邊紮了無數絹花。</p>

禦街儘頭的鐘鼓樓下,更是搭起了好幾個大棚,隱約能看得見色絹彩綢紮製的巨型花燈。</p>

棚前有人值守,吳邦德上去一打聽,說這些大燈,是要在壽宴那日配合著煙火,演給王府成員和貴賓們看的。</p>

鄭海珠不由想起曆史上的張岱,留給後人的那本《陶庵夢憶》裡,專門有一篇,便是講他來魯王府探望父親時,看到的煙火與燈彩,如夢如幻。</p>

長史司作為王府的行政官署,在王城內,與城牆東麵單獨開個邊門,方便辦事或謁見者進出。</p>

鄭海珠給門卒看了張岱請父親張耀芳寫的蓋印信箋,門卒裡的一個立即去稟報,不多時,便引著一位穿藍色官服的中年人走來。</p>

中年人俊麵長須,氣韻清和衝淡,拱手微笑道:“幾位小友請往本官值房敘話。”</p>

張耀芳身為長輩,且貴為王府長史,竟親自出來迎接,鄭海珠倒不奇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