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4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1 / 2)

聽了王守仁這一大翻話,劉健身子一顫。</p>

他竟也有一丁點醐醍灌頂的感覺了。</p>

倒不是說王守仁的學問有多精深,而是他的思路,一下子破解了一個死局。</p>

自程朱理學風行以來,讀書人們都自認為四書乃是寶典。什麼叫寶典呢?在天下讀書人的眼裡,四書既是聖人書,也是一本理論指導書。</p>

而這個風氣,其實在程朱理學出現前就已開始了。</p>

當時北宋的丞相趙普,彆人認為他一生隻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皇帝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則回答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p>

於是乎,人們固執地將《論語》,或者四書,當成了理論指導的書籍,認為隻要將書讀好,天下的事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p>

真正可怕的還不僅於此,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朱夫子又將聖人之道推崇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以至於天下的讀書人都深信讀書之後,便可致知天下的學問,在四書麵前都黯然失色,所以讀書人什麼都不必管,什麼都不必理,認為書讀通了,便可治國平天下。</p>

這些悻悻學子們,瘋狂地去理解所謂的四書五經,等他們終於如願以償,步入了仕途,自然也將四書當做了自己治理地方的標準,可結果,問題卻出現了。</p>

那就是,書中的那一套,放到了真正的實事上,卻是行不通的,於是乎,許多人被書誤了,撞了個頭破血流。</p>

一般人,倘若覺得行不通,自然會趕緊想辦法,選其他的辦法去解決問題。而在此後的社會氛圍之下,人們聖人之道,依舊樂此不疲,最終,開始鑽牛角尖!</p>

既然聖人的話沒有錯,既然朱夫子也沒有錯,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p>

問題找到了,這是因為自己學藝不精,書讀的還不夠,才沒有真正的體會到聖人之道的精髓啊。</p>

所以,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繼續讀,越讀,越覺得這道理似懂非懂,越讀越覺得迷茫,覺得過於博大精深,這到底啥意思呢?聖人的話,當然不會如表麵上這般淺顯了,嗯……一定隱含了更多的深意才是,於是……</p>

結果就是,越讀,越不通,越不通,越沒法兒做事,越是鬨出許多的笑話,可鬨出了笑話,卻又開始自省,這是自己學問不精的緣故啊。</p>

這是一個死循環,絕大多數人,書讀到了死,依然還覺得自己連聖人的牙慧都沒有拾到,到了死,依舊還是五穀不分、四體不勤。</p>

此時,劉健竟是恍然,他終於明白,為何那吳世忠來了一趟西山後,便開始‘發瘋’了。他書讀的太多,可真正進入了仕途,卻發現自己能用的太少,他心底一直都是迷茫的,想來此前,他也認為自己之所以如此‘無能’,定是自己書讀的還不夠多,也陷入了那個怪圈裡。</p>

隻是,在那心底深處,又何嘗沒有埋下一顆懷疑的種子呢?</p>

而王守仁,則是點破了這一點,讓他終於跳了出來,這不是因為書讀的不夠多的緣故,而是因為書讀的太多了,天下的學問包羅萬象,怎麼能靠半部論語去解釋?</p>

聖人當然是需要尊敬的,聖人之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人與禽獸有彆的根本。</p>

可是聖人之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p>

要解決問題,需知行合一!</p>

“……”劉健竟覺得自己的心,也開始動搖了。</p>

他深深地吸了口氣,他現在竟能理解吳世忠了。</p>

這是因為……</p>

劉健瞳孔收縮,是因為自己也曾遇到過這個疑惑,而最終被王守仁解開嗎?</p>

鎮定!鎮定啊!</p>

不可讓一個毛頭小子的門生亂了老夫的心誌,如若不然,傳出去,豈不為天下人所笑?</p>

嗬……一群毛頭小子而已,不足道哉,說幾句奇談怪論,便想動搖程朱之學,可笑!</p>

可是在他的心裡,卻隱隱有一個聲音,似乎在不斷的,又反複的念誦著王守仁的話,揮之不去。</p>

……</p>

而此時,隻見遠處,有個讀書人忍不住反駁王守仁:“宋時賢相趙普隻憑半部論語,便可治天下,難道是趙普錯了?”</p>

這確實是一個極好的反駁理由。</p>

“趙相公沒有錯。”王守仁平靜地微笑著道。</p>

一下子,那些被王守仁按在地上摩擦的讀書人,眼前一亮,忙道:“既然他沒有錯,那豈不就是先生錯了?”</p>

麵對質問,王守仁依舊是泰然自若之態,不急不慌地道:“你又錯了。趙相公生平,跟隨宋太祖南征北戰,四處用兵,這是讀書嗎?其實他半生的經曆都在帶兵,自然也就沒有心思去讀書了。他之所以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你們看來,似乎治天下,隻需讀半部論語就足夠了。可實則卻是暗合了知行合一之道,半部論語,即為之也讀了半部論語便知了忠孝仁義,那麼,何須深究何為仁,何為忠,何為孝?俯身去做事,在行事之後,學習到更多的道理,因而人們才稱呼趙相公為賢相。”</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