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實用學(1 / 2)

明左 鶴城風月 1401 字 2023-04-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至理否?”

“聖人之言,自為至理。”

一問一答,沒人有異議。

一是這句話乃孔子所說,儒家門徒不敢質疑;二是這句話確實是至理名言,不管過去多少年,不管到了哪個時空,它都是至理。

劉宗周的目的也不在此。

他又問道:“對此至理,諸君可曾學而時習之?”

這一次就連張采都凜聲道:“吾日三省吾身,不敢偏差。”

既然是至理名言,又有誰不會遵奉照做呢?

劉宗周嗬嗬一笑,開始點題。

“天道至理,我輩學而用之,是為知其然也。然器利之道,諸君明否?”

場麵一下子寂靜下來,所有人都愣住了。

劉宗周這個提問的角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大家不但沒有從這個方麵去思考過,更加不知道辦法。

可劉宗周的提問是錯的嗎?

當然不是。

誰都知道要做事成功,需要先把做事的工具造好。千百年來,人們就是這麽認識的。

但劉宗周問了一個儒家士人薄弱的一麵:你們知道如何把工具造好嗎?

在場的所有人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唯有劉宗周的聲音衝進諸人的靈魂深處。

“知做事須器利,是為知其然也;不知器利之道,是為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也,則知其然亦不能行也。吾輩士人,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

現場一下子熱鬨起來,所有人都議論紛紛。更有不少人抓耳撓腮,欣喜無限,均覺學有所得,對於學問有了更深的感悟。

劉宗周的話,如果在後世人來聽,並不覺得多麽了不起。

因為後世人對於至理名言的認知,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知識基礎上的。

就比如“水往低處流,”後世人人皆知,這是因為地球引力的關係導致的。

可在這個時代,人們亦知“水往低處流”乃是至理,但水為何往低處流,卻是這個時代人們不曾接觸也解答不了的問題。

劉宗周隻用了一句孔子的名言,就將浮於表麵的思想化為了接近實際應用的真才實學,自然效果非凡。

張采儘量抵抗。

“器利之道,匠人所為也。我輩士人,當善用匠人為己用,亦能成事也。”

劉宗周當場駁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汝之言,可符實學本意乎?既匠人所為,則匠人可為士人乎?躬行之,則士人與匠人何異乎?”

張采目瞪口呆,訥訥無言,竟不敢再抒發任何言論。

他本能地察覺到,劉宗周的話很危險。

他本是提倡實學之人,結果今日卻說要借鑒匠人的成果。

坐享其成,那還是實學嗎?

再者,既然“知其所以然”是匠人所為,那匠人算不算士人?

儒家提倡學而時習之,那士人知其所以然了,必然也涉及到了器利之領域,士人是不是也是匠人了?

可如果將士人和匠人混為一談,那士農工商的劃分還是正確的嗎?

他敢說這個階層劃分是正確的,那麽理學立刻就成為無法實踐的虛妄之學,為世人所疑。

他敢說這個階層劃分是不正確的,那三綱五常也就是錯誤的了?

而且這個階層劃分,乃大明太祖所推行,不讚成的話,豈不是有造反之嫌?

張采赫然發現,無論自己怎麽說,都危機重重。

沒奈何,隻好閉嘴不言。

可不說話,在眾人看來,便是默認了劉宗周是對的。

這一下子,張采徹底失去了對抗的資本,已然在這場論戰中輸的徹徹底底。

不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灰心喪氣,因為劉宗周的講學已經成為了主角。

“我輩讀書,不但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方能透徹,則天下萬物無所凝滯。聖人雲,當行仁政。然如何行仁政?為何行仁政?或許有人說,當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何輕徭薄賦?其意義何在?如何實行?具體步驟如何?其中千絲萬縷,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有不查,則仁政亦成壞政也。此乃知其所以然之意。”